吃奶睡、抱着睡、电视看得多 都会让婴儿睡不好(母婴护理温馨提示)
大约6个月的婴儿就该有一觉睡到天亮的能力。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3月21日是“国际睡眠日”,近期一项全球关于0-3岁婴幼儿的大规模网络问卷研究表明,亚太地区婴幼儿的睡眠时间显著少于欧美国家的同龄儿童,不仅如此,多达76%的中国家长认为自己的宝宝存在睡眠问题,0-3岁婴幼儿夜醒次数高达1.78次/晚,仅次于印度,位列全球第二。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童睡眠研究中心科研团队于3月20日发布了两项关于婴幼儿睡眠质量调查研究结果:从婴幼儿发育角度看,大约6个月的婴儿就该有一觉睡到天亮的能力,但科研人员通过睡眠监测设备对近300个婴儿进行为期三年的随访,最终发现仅有10.2%的6个月婴儿可以夜间连续睡眠,9个月时为11%,即使在满一周岁的婴儿中,也仅有12.9%不受频繁夜醒的困扰。
研究结果同时显示,母乳喂养的宝宝夜醒次数较非母乳喂养宝宝多,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这部分妈妈采取了奶睡或抱睡的方式,使得孩子养成了依赖外界条件入睡的习惯,这样的孩子反而睡眠较浅易被惊醒。
抱睡婴儿夜醒次数多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童睡眠研究中心江帆团队通过国际认可的客观睡眠监测设备对近300个婴儿进行了为期三年的随访,从母亲孕晚期开始进行睡眠监测,然后持续在婴儿42天、3、6、9、12、18、24及36个月进行睡眠监测随访,首次描绘了正常婴儿睡眠发展的模式,即婴儿在出生后6个月呈现明显的白天睡眠时间下降,夜间睡眠时间延长的趋势,而这一趋势在6个月以后变化趋于缓和稳定。
研究显示,除睡眠时间外,睡眠连续性也是反映睡眠质量的重要指标。在我国,夜间觉醒是婴幼儿睡眠最突出的问题。研究中发现,婴儿在12月龄以前,夜间觉醒人数超过85%,55%以上的婴儿夜间有1-2次的夜醒现象。研究还发现,婴儿夜间觉醒次数呈现“下降—上升—再下降”的趋势。本项研究中发现,6个月的婴儿仅10.2%的婴儿可以一觉睡到天亮,9个月时为11%,即使满一周岁,也仅有12.9%的婴儿可以夜间连续睡眠。 江帆特别指出,导致婴儿无法很好地建立良好睡眠习惯的最核心问题,还是父母缺乏正确的培养宝宝健康睡眠的知识,尤其是不良的“入睡习惯”,也就是哄睡婴儿的方式是“罪魁祸首”。奶睡(含着母亲乳头或者含着奶嘴睡)和抱睡(抱着或摇晃着哄睡)是我国绝大多数家庭婴儿哄睡的方式。追踪研究发现,采取奶睡或奶睡加抱睡的婴儿夜间觉醒次数明显增多,以奶睡为例,1岁的婴儿奶睡的话夜醒的频率会增加80%。
江帆教授进一步解释,无论是奶睡,还是抱睡,都养成了孩子依赖外界条件入睡的习惯,这种习惯成为了孩子从浅睡眠进入深睡眠的必须条件,夜间只要进入较浅的睡眠阶段,这些依赖性强的孩子就无法独自入睡,需要醒来哭吵让父母再次给予这样的条件,他们才可以再次入睡。通常,这样的孩子睡眠也是比较浅的,容易被惊醒。
2-4岁儿童看电视率达93.2%
对于稍微年长的儿童来说,屏幕暴露也是影响睡眠的重要因素,而我国儿童屏幕暴露的问题同样堪忧。由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童睡眠研究中心主持负责的一项覆盖中国8个省1046名4月-4岁健康儿童的研究显示,中国4岁以下儿童看电视率为70.3%,其中2岁以下为58.7%,而大于2岁儿童看电视率高达93.2%,4月龄婴儿电视暴露率竟达31.1%。
江帆指出,睡前看电视使儿童的自主兴奋性增高,同时电视屏幕发出的蓝光能抑制褪黑素的分泌,改变昼夜节律和觉醒,进而影响儿童睡眠的时间和质量,导致儿童就寝时间延迟、入睡潜伏期延长、夜间睡眠时间缩短。
据称,美国儿科学会已发布关于儿童看电视的推荐指南,而中国当前缺乏系统权威的儿童睡眠障碍干预手册。江帆科研团队在近20年的儿童睡眠研究的基础上,目前已起草并完成了《中国失眠障碍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儿童失眠障碍”部分的编撰工作,这部分指南涵盖了儿童期失眠的定义、诊断和分类、流行病学、病理机制、临床评估、鉴别诊断以及干预策略,不仅可以作为儿科临床医生诊疗儿童常见睡眠问题的依据,也可以供家长参考借鉴。
专家再次呼吁应重视婴幼儿的屏幕暴露现状,2岁以下儿童应尽量避免屏幕暴露,而2岁以上儿童屏幕暴露时间应控制在2小时内,“屏幕不仅仅包括电视,还包括手机、iPad、电脑等”。专家同时呼吁,要提高儿科及儿保科医生对婴幼儿睡眠知识的宣教力度,早期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